徐根寶,曾為中國足球界的重要人物,現(xiàn)在更以崇明島寶總的身份廣為人知。相較于以往的指導身份,他已然轉型為商人,運營著自己的足球基地。這個基地不僅僅是一個訓練場所,更是他商業(yè)模式的核心,培養(yǎng)人才后再將其出售。
然而,對于老一代中國足球人的“堅守”是否達到了好的效果,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徐根寶在青訓和一線隊執(zhí)教方面都有建樹,但當他被推上“青訓教父”的高度時,他卻認為自己并未取得真正的成功。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個人對成就的謙遜評價,也是因為在中國足壇,尚無人能真正匹敵這樣的頭銜。
徐根寶與他的崇明基地,確實為中國足球輸送了不少人才。像武磊這樣的前場球員,以及其他在中后場的球員,都是在他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大多聽話、執(zhí)行力強,但也可能因此顯得缺乏創(chuàng)造力與獨立思考的決斷力。這種培養(yǎng)方式,讓崇明基地出來的球員在場上表現(xiàn)相對單一。
不過,在過去的歲月里,崇明基地也曾有過亮眼的天才少年。如胡靖航、陳彬彬、劉若釩、周俊辰等,他們都曾被外界寄予厚望。然而,他們?yōu)楹挝茨芡耆宫F(xiàn)天賦?究其原因,與他們的身體條件、技術基礎以及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有關。尤其是前場球員的身體對抗能力,往往成為他們的短板。
徐根寶的青訓模式,在前些年大家不重視青訓的時候,起到了兜底的作用。但在如今青訓百花齊放的階段,這種與世隔絕的封閉環(huán)境與無法與時俱進的思路,已逐漸顯露其局限性?,F(xiàn)在的家長更愿意將孩子送到能夠提供更廣闊視野和更多機會的青訓基地,而非崇明島這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因此,根寶基地的生源開始受到影響,近些年為國字號輸送人才的數(shù)量也有所下滑。
盡管如此,徐根寶依然堅持著他的事業(yè),即使已經年過八旬。今年的全運會,可能是以根寶基地球員為主體的隊伍最后一次代表上海出戰(zhàn)。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故事就此結束。他的經歷、他的基地、他的球員們,都是中國足球歷史的一部分。他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所做出的努力與改變,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去思考。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